2015年12月14日 星期一

合作

做事的過程,很多時涉及需要與人建立信任韌帶,這裡是一個成本問題,我意思是如果無法建立信任靭帶,監控成本會高到大家未必願意合作下去。
不過天下間沒有無條件的信任(除了父母之愛?) ,除了做好自己,確保自己是值得信任的人之外,我想另一端的關鍵是判斷力的問題。我今次選擇判斷方作為入手位,而非如何present 自己值得信任。這是因為判斷真的較演繹重要,如果從演繹着手,其實很多假的都可以裝作真的,還可以裝得比真的更真,騙子沒包袱唄。
判斷對方是否值得信任,有兩個方面可以着手的。其一是專業判斷能力,在一個領域上,你也具這方面的專業能力,大家是很容易對口的。例如現在你要跟律師合作,你也是律師來的,這要判斷對方最少在專業事務上的陳述真偽,相對容易很多。
但很多時跨領域合作的價值更大,所以你要與之合作的人,往往不是自己的專業範疇(要做大事,不能只做行家拆單的嘛) 。這方面有三個要點,一是性格的觀察,二是利益分配的理清,三是目標的刻入。首先合作計劃的制訂,你要設計好將個人利益與整體利益重疊化的分配方式,重疊度要tend to 100% ,然後要他也確實認同這個計劃,並產生了熱誠去做。最後,如果他的性格有點問題,導致他有心無力,也是不行的。
當然,專業判斷不可以完全是0 ,否則容易所托非人。如果性格判斷合格的話,按理最少如果他做不到,他也會告訴你 (最多只是可能有比他更合適的人選,但他還是爭取來做,不過無傷大雅)。

2015年11月29日 星期日

自由

很多時我們使用的詞語,定義不是很清晰,例如「自由」,我懷疑實際上不同人心目中的自由,不是同一個意思,在大家高呼同一個口號的時候,有時候可能是同床異夢的。
我在此嘗試定義自由,自由是一個人想做的行為當中,當他做了那些行為,要付出的代價越少,就越自由。例如無論在香港還是在北韓,你一樣可以看韓劇的,問題是代價或折算風險代價是多少。香港被譽為自由度很高的城市,但其實可能有歧義的,對很多人來說,住房的代價可能已經佔有了超過一半的個人收入,如果他們覺得有地方住是一件很重要的事,那最少對他們來說,自由度未必是想像中那麼高。你可能會不服,國際上一般所講的自由度,是指你有錢的話什麼都可以做,無錢是你的問題。那麼我們應該這樣定義,香港資本家的自由度很高。但其實無論在哪裡,有錢都是可以通神的。另一方面,如果一件事你根本無多大興趣去做的,無論那件事代價多大,可能都不會令你感到很不自由。
以上說的是個人層面,社會層面又怎樣呢?社會即眾人,之前是說一個人想做的事的代價有多大,那麼現在就是說社會上所有人想做的事的總和,代價有多大。但我們可以怎樣知道其他人想做什麼事呢?很簡單,人們的消費行為大體反映了他們想做什麼,你給他錢,他首先會去買什麼,那件事距離他最想做的事,不會太遠了吧?在極端缺乏自由的地方,例如在索馬里一些饑荒地區,人們連充飢的自由都沒有,他肯定最想要有吃的自由。
所以人民生活水平是首要的社會自由指標,因為生活水平越高,那就代表他們能夠做得更多想做的事。很多時香港被認為比新加波自由,但最少在一般平民需要住房的時候,新加波比香港自由。由於物價從來是沒有準確指標的事,例如CPI 、 Real GDP 等,都不是真的很準確,香港租金急升幾成的一年,CPI 也不過幾% 。所以有時我們也不能單憑PPP per capita等數據去決定當地人生活水平。只有國際匯率人均收入是相對可靠,畢竟是真錢,卻沒有反映到物價。但我們還是可以以客觀數據配以主觀目測,大體地估計到當地人生活水平。例如你總不可能認為粵北山區人民生活水平比香港人高。
其次是一些仔細的政策限制,例如言論自由,甚至更仔細的,紅燈區合法與否之類,一般在發展完成國家資源問題已經不那麼顯著,自由的定義一定是更仔細的。

2015年11月22日 星期日

創業

創業是敢跳出來和能堅持下去兩件事,但人們對當中的詳情往往有誤區。
堅持是指堅持理想、堅持學習、堅持找方法,而不是堅持做一件事,那怕發現之前看錯了。堅持錯誤不是成功要素中的堅持,那只是固執和不懂變通。但有時候又不要太快放棄一件事,可能再堅持一下則柳暗花明。所以什麼時候堅持,什麼時候改路,也是很大的學問。要去學懂拿捏這個學問,也需要一種堅持。
另外堅持除了是一種態度,背後也是基本物質的條件,任何事理都不能脫離物理定律。所以在有限的資源下,如何讓自己能夠堅持久一點,也是一個成本控制的問題,敢輕率燒光所有彈藥有時只是匹夫所為。
不過,就連學懂不那麼匹夫之勇地去闖天下,學懂成本控制,都是需要堅持。
路途上幾乎所有事情都與堅持有關,這是為什麼我們說堅持的重要。

2015年11月17日 星期二

溝通

談到溝通技巧,很多時人們第一時間聯想到的是有關感性方面的能力,例如顧及到對方的感受、同理心之類。
但原來溝通技巧的發展,很多時是自己的理性能否駕駛到感性的問題。例如你能否區分自己思考與向他人傳遞訊息的分別;能否區分一件事的各個部份與誰有關係,哪個部份應該跟誰說,哪個部份不關誰的事。
這個拆解對很多理性的人來說應該是好消息,因為原來溝通技巧的很多方面,是可以程序化的,而不是純粹難以捉摸、無法解釋、只能領會的奇怪生物(人類) 之獨特行為模式。
溝通技巧也是一個有很多層次的技能,不只是一個「有/無」的問題,這個技巧每提升一點,則自己的命運也自然可以改善一點。實際上幾乎沒有事情是完全無須理會他人,可以自己躲在山洞裡,一個人,製作一件超級武器出來,就贏得世界的。

2015年11月15日 星期日

雲計算+大數據 =>+人工智能-消失的技能 | 作者 Benny Lam


在未來10年,你的職業生涯將會有什麼變化?你現在的工作技能還有價值嗎?

著名的求職網站Careercast.com曾作出2014年最瀕危工種的預測
Most Endangered Jobs of 2014 http://www.careercast.com/jobs-rated/most-endangered-jobs-2014
首五位是:  1. 郵遞員,2. 農民,3. 抄表員,4. 新聞記者,5. 訂機票旅行社

除了社會和經濟因素外,導致這些職業瀕危的最重要原因是創新科技的高速發展。由於雲計算的普及,電子郵件和3D打印技術已開始減少郵品承運的需要,所以郵遞員人數將會減少。現在許多公用事業,如氣體供應商和電力公司都計劃實施連接物聯網的智能儀表,因此抄表員也將會減少。

最近BBC有一篇文章報導 "Robo-journalism: How a computer describes a sports match" ( http://www.bbc.com/news/technology-34204052 ) 描述一間新聞機構Associated Press正嘗試運用大數據與人工智能電腦軟件自動生成體育運動的報導文章。雖然現在自動生成的文章還及不上由專業記者所寫的文章,但由於運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能力不斷改進,不久將來自動生成的文章內容可能已和記者所寫的文章沒有分別了。

由於創新科技的高速發展,很多不同類型的工作會改變或消失。以前被科技取代的工作和技能,主要是與體力勞動有關的,例如人力車伕,機樓接線生等。但將來由於大數據與人工智能的高速發展和普及,一般只須要簡單智能的技能將會被電腦取代。舉個例子,替老闆安排日程和約會時間都是很多秘書的日常工作,但新一代常用智能電話的老闆大多數已會用智能助理 (例如 iPhone的Siri或Android的Google Now ) 幫助安排日程。秘書的工作不會就始消失,但秘書所須要的技能就要改變了。

在 1956 年學術界已開始人工智能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的研究, 到了1989 年,商界在商業運作上開始注重運用商業智能 (Business Intelligence) 系統。但到了2011 年,人工/商業智能才開啟了高速發展的引擎。啟動智能應用的引擎主要有兩個因素,第一是建基於互聯網的雲計算,第二是大數據技術的發展和普及。現在很多新開發的商業系統都是運用雲計算的,所以數據的收集和分析都較以往方便和便宜,加上最新的大數據技術大多數是開源甚至免費,很多公司因此願意投資在這方面的商業應用系統。

以前限制智能系統在應用上的效益和普及的主要原因是缺乏足夠的數據作機器學習和昂貴的運算成本。將來由於雲計算和大數據技術的普及,這些限制會消失,我們將會迎接人工智能時代的來臨,更應思考那些技能和工作會被取代而消失。


作者: Benny Lam

林南生 Benny Lam畢業于英國華威大學〈Warwick University〉平行電腦及計算科學取得碩士學位,另在香港取得「物流與供應鏈管理」專業文憑。現為香港電腦學會(HKCS)會員,雲端運算專題組召集人,大數據及商業智慧專題組委員會成員。林南生為香港八達通〈Octopus〉系統早期設計者之一,曾負責不少大形資訊科技系統專案。林南生現為位於香港科學園的華訊站有限公司 (Right Station Ltd.) 的創辨人和總監,從事物流及供應鏈的雲計算和大數據軟件及顧問服務。

2015年7月19日 星期日

人事的藝術性

關於企業人力資源的學問,學術界提供的理論資源似仍尤有不足,業者實際操作依賴經驗主義居多。

上世紀八十年代起,西方發展了人力資源發展(HRD) 理論體系,以及人力資本的概念;內地則發展出人才學。前者的理論在實踐方面仍有太多不足以應用的方面,還有很多實際操作部位未有理論可以較佳解答,特別在受着數千年人際關係歷史影響的大中華地區。後者主要為政府的經濟政策及黨的用人方面提供理論,但這又常常不乎商業運作的需要。另外,兩者亦似相對缺乏一些標誌學者,以致在尋求權威方面顯得乏善足陳。

這導致在選人、用人、育人、留人等真正關鍵的人力資源問題上,藝術成份很重。藝術成份重,即意味着 --- 說不準。

前人亦不是完全沒有提及一些深刻的人力資源見解的,特別在古代中國很多,例如《論語》、《鬼谷子》、《資治通鑑》等夾雜很多高見,甚至帶有迷信色彩的紫微斗數、富有娛樂性的《西遊記》等,乃至西方的星相學、現代的九型人格、MBTI性格測試等,都涉獵了不少與人的性格相關的獨到論述。然而,這些科學化程度當然不高,且散見於各部典籍,缺乏理論系統的一貫性,尤不足以作說服別人的論點。

人力資源管理這檔事,說不準,這很大程度依賴老闆本位的管理,量化分析只能幫到皮毛。


2015年4月3日 星期五

以心相交

「以利相交,利盡則散;以勢相交,勢去則傾;惟以心相交,方成其久遠。」

去年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南韓首爾大學演說,提到這句話,後來傳媒多番引用,我覺得這句話裡頭的文章頗多,特開一帖評論。我無意談政治,我想談的是做生意。

照字面看,這句話的意思明白不過,利益和權勢,能夠聚人,但不長久。可圈可點的是,何謂交心。

《孟子》曰,心之官則思,古人以心為人的思考器官,可以理解作靈魂。交心出處不詳,可能源自宋《鬼董》第二卷目交心通,白話就是以眼神傳情,達至心意相通。

一些人濫用交心、兄弟之情等,在商業上,當自己的業務出問題,就會更多用上交心。因為我生意有問題,因為你是我兄弟,因為交心,所以你要幫我。

或許,做生意還是以利相交比較公平。一盤生意,如果前景暗淡,應該做的是止蝕,而不是讓更多的人進來填氹。只要是有前景的機會,就自然有利,何患無資。

說回正題,何謂交心。既然交心是心意相通的意思,那就是我知道你的心意,知道你的潛力在哪裡,別人可能會誤解你,不相信你行,但我就知道你這方面行,沒有看錯。

這才是以心相交。

2015年2月20日 星期五

三代真是夏商周? (二)

公元1899年(清光緒二十五年) ,王懿榮發現了甲骨文,自此我們發現了越來越多的甲骨文,至今已發掘出十幾萬片。

甲骨文對於中國歷史研究來說,是重大的突破。在此之前,有關商朝史料局限於後世的記載,而且有關史料的源頭,都是周朝或之後的人寫的。可以說,很多商朝及之前的記載,只是經過周朝的人認可,我們還不能夠肯定有沒有問過那個時代第一身經歷過的人。

甲骨文是什麼來的呢?商朝先祖已經發展出占卜和文字系統,他們用於占卜記事而在龜甲或獸骨上契刻文字,是中國已知最早的成體系的文字形式。經過多年的研究,史學家已破譯出3千多個甲骨文字,但仍有很多內容有待考證。

一個重大收獲是,很多甲骨文的內容,與《竹書紀年》和《史記》的記載是吻合的,特別是商朝君主的稱號、排序等,證明初期的史書作者之言有一定根據。然而,隨着越來越多甲骨文被發現,以及更多的內容被破譯出來後,我們又發現了很多迷團,《竹書紀年》和《史記》有記載過與商朝有密切關係的重大事跡,竟然從甲骨文之中找不到一點蛛絲馬跡。

其中一個疑團,是在周朝的文獻中多番強調存在過的強大古老國度 - 夏朝,在商朝的眼中,又是一個怎樣的國家呢?

首先大家需要認清一個事實,根據史書記載,商族與「夏朝」是同期存在的國家,「夏朝」存在的時候,商族也存在,只是商族的第15任首領成湯,在他的任內滅了「夏朝」,取而代之成為天下共主。

根據傳統歷史的講法,夏、商、周是三個互相承繼朝代,有如後世改朝換代的觀念,雖然我們現在已經能夠理解,他們那個時代還未有那麼先進,我們會理解他們為一些部落的共主。但無論如何,既然後世史學家以改朝換代的方式描述商湯滅夏,那麼最少這一個事件會是商族的轉捩點,由一個普通的族,變成天下的共主,或最少,他們是打敗了夏朝這個很強大的國家,對吧?

那麼,甲骨文對此有又何記載呢?

很遺憾的跟大家說,商朝的甲骨文,基本沒有找到一個「夏」字。不過,我們還是不能就此死心的,可能商朝的人不稱夏朝為夏呢,會不會有另一個稱呼呢?

在商朝的時候,他們稱國族為方,例如他們稱周族為「周方」,還有土方、鬼土等,現在史學家已從甲骨文中認出了數百個「方」。有史學家認為,土方就是夏朝,但仍未有結論的。

但我個人對這個說法有懷疑。如果,土方就是夏朝,那麼在關於成湯的甲骨文記載,應該會有很多提及成湯這位偉大的商朝君主攻打土方的內容,但事實不是這樣。更甚的是,在大量有關成湯的甲骨文內容當中,找不到商朝打敗一個大國的記錄。而在成湯之前十多位商朝君主的有關甲骨文內容當中 (即是商族和「夏朝」並存的時代) ,除了提過契(商族的祖先) 曾輔佐文命 (史書記載大禹姓媯名文命) 之外,完全找不到一個相關的強大國家,可以與後世史書所寫的「夏朝」相對應的。

也就是說,夏朝可能是不存在的。退一萬步來說,即使夏朝存在,但自大禹之後,「夏朝」在商朝眼中,重要性低到不值一提,談及了幾百個大大小小的國族,都未輪到微不足道的「夏朝」。

但是,《竹書紀年》和《史記》將商朝第十五任君主,成湯,寫成取代「夏朝」的商朝開國之君,這卻又似乎與商朝人的看法完全不乎。即使商朝不覺得是改朝換代,既然能夠被後世看成如此,最少都應該是滅掉一個大國吧?

這裡為我們帶來很多疑問。到底,周族和商族之間發生了什麼問題,為什麼對「夏朝」的看法有如此巨大的差異?到底,夏朝是否存在?如果存在,到底,是否天下共主,或最少是一個強盛的國族?


2015年2月19日 星期四

三代真是夏商周? (一)

越來越懷疑上古的中國歷史記載,細想下,我們今天看的正史記載,上古的源頭都是周朝的人寫的。後來有了考古的引證,商代的歷史,從此可以參考甲骨文。但越看得多甲骨文,越發覺與正史的出入。

周朝之前的歷史,最少經歷了兩次篡改運動。

第一次,是周打敗商後,周人為了加固統治而矮化商朝。第二次,是儒家和秦朝的夾擊,我姑且稱之為大一統篡改歷史運動。

先講後者,大一統篡改歷史運動。這個篡改歷史運動,始於孔子修《春秋》,經秦始皇帝焚書坑儒,歷項羽焚燒咸陽宮(《史記》記載項羽燒阿房宮,已被2007年考古成果推翻) 滅古書經典,最後由司馬遷編《史記》完成,歷時3-4百年。

儒家向來有美化古代的傳統,他們編輯歷史,就跟格林兄弟後來修改《格林童話》差不多,將限制級的刪改了。格林兄弟將《格林童話》的色情和暴力改寫成小朋友都可能會感到奇怪的童話故事,而儒家文人,則將不道德的歷史改寫為充滿忠孝仁義的神話故事。

這一點,我們可以從晉代發現的、未經儒家文人修改過的《竹書紀年》得到證實。《竹書紀年》是戰國時代魏國的官方史書,由五帝、夏、商、西周,記錄到周平王東遷後,改為晉國紀年,三家分晉後,就開始寫魏國的歷史。

我們相信《竹書紀年》的真實性,在於《竹書紀年》雖然與傳統《史記》所寫的有很大出入,但《竹書紀年》比《史記》更準確對應到最新出土的商朝甲骨文內容。

《史記》是司馬遷編寫的,而司馬遷是儒家弟子。漢武帝說,司馬遷寫的歷史可以留下來,但不可以是正史,只可以是一家之言。後世以儒家為主流的文人,則視《史記》為正統。自《竹書紀年》和商朝甲骨文出土後,令我們看到,或許漢武帝也不無道理。

為什麼我說《史記》像神話?因為,我們傳統認知的堯舜禪讓、伊尹放太甲等一系列充滿忠孝仁義的歷史,通過《竹書紀年》,我們看到更加貼近現實的記載 - 沒有君主覺得臣下賢德而禪讓這回事,沒有伊尹放逐太甲讓他改過自新再讓他重新登基這回事,更接近真實人性的記載是,臣下勢力強大後打敗主公取而代之、伊尹奪位後太甲逃去外地招兵買馬反擊伊尹復國。

然而更有趣的在後頭,《竹書紀年》和《史記》都仍有很多與出土甲骨文記載有矛盾和出入之處。《竹書紀年》和《史記》的分別是有與沒有被儒家篡改,但他們都是周朝之後的作品。甲骨文與他們有出入,很大機會是因為周朝篡改歷史。

那麼,未經周朝篡改的歷史,又是怎樣的呢?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