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29日 星期日

自由

很多時我們使用的詞語,定義不是很清晰,例如「自由」,我懷疑實際上不同人心目中的自由,不是同一個意思,在大家高呼同一個口號的時候,有時候可能是同床異夢的。
我在此嘗試定義自由,自由是一個人想做的行為當中,當他做了那些行為,要付出的代價越少,就越自由。例如無論在香港還是在北韓,你一樣可以看韓劇的,問題是代價或折算風險代價是多少。香港被譽為自由度很高的城市,但其實可能有歧義的,對很多人來說,住房的代價可能已經佔有了超過一半的個人收入,如果他們覺得有地方住是一件很重要的事,那最少對他們來說,自由度未必是想像中那麼高。你可能會不服,國際上一般所講的自由度,是指你有錢的話什麼都可以做,無錢是你的問題。那麼我們應該這樣定義,香港資本家的自由度很高。但其實無論在哪裡,有錢都是可以通神的。另一方面,如果一件事你根本無多大興趣去做的,無論那件事代價多大,可能都不會令你感到很不自由。
以上說的是個人層面,社會層面又怎樣呢?社會即眾人,之前是說一個人想做的事的代價有多大,那麼現在就是說社會上所有人想做的事的總和,代價有多大。但我們可以怎樣知道其他人想做什麼事呢?很簡單,人們的消費行為大體反映了他們想做什麼,你給他錢,他首先會去買什麼,那件事距離他最想做的事,不會太遠了吧?在極端缺乏自由的地方,例如在索馬里一些饑荒地區,人們連充飢的自由都沒有,他肯定最想要有吃的自由。
所以人民生活水平是首要的社會自由指標,因為生活水平越高,那就代表他們能夠做得更多想做的事。很多時香港被認為比新加波自由,但最少在一般平民需要住房的時候,新加波比香港自由。由於物價從來是沒有準確指標的事,例如CPI 、 Real GDP 等,都不是真的很準確,香港租金急升幾成的一年,CPI 也不過幾% 。所以有時我們也不能單憑PPP per capita等數據去決定當地人生活水平。只有國際匯率人均收入是相對可靠,畢竟是真錢,卻沒有反映到物價。但我們還是可以以客觀數據配以主觀目測,大體地估計到當地人生活水平。例如你總不可能認為粵北山區人民生活水平比香港人高。
其次是一些仔細的政策限制,例如言論自由,甚至更仔細的,紅燈區合法與否之類,一般在發展完成國家資源問題已經不那麼顯著,自由的定義一定是更仔細的。

2015年11月22日 星期日

創業

創業是敢跳出來和能堅持下去兩件事,但人們對當中的詳情往往有誤區。
堅持是指堅持理想、堅持學習、堅持找方法,而不是堅持做一件事,那怕發現之前看錯了。堅持錯誤不是成功要素中的堅持,那只是固執和不懂變通。但有時候又不要太快放棄一件事,可能再堅持一下則柳暗花明。所以什麼時候堅持,什麼時候改路,也是很大的學問。要去學懂拿捏這個學問,也需要一種堅持。
另外堅持除了是一種態度,背後也是基本物質的條件,任何事理都不能脫離物理定律。所以在有限的資源下,如何讓自己能夠堅持久一點,也是一個成本控制的問題,敢輕率燒光所有彈藥有時只是匹夫所為。
不過,就連學懂不那麼匹夫之勇地去闖天下,學懂成本控制,都是需要堅持。
路途上幾乎所有事情都與堅持有關,這是為什麼我們說堅持的重要。

2015年11月17日 星期二

溝通

談到溝通技巧,很多時人們第一時間聯想到的是有關感性方面的能力,例如顧及到對方的感受、同理心之類。
但原來溝通技巧的發展,很多時是自己的理性能否駕駛到感性的問題。例如你能否區分自己思考與向他人傳遞訊息的分別;能否區分一件事的各個部份與誰有關係,哪個部份應該跟誰說,哪個部份不關誰的事。
這個拆解對很多理性的人來說應該是好消息,因為原來溝通技巧的很多方面,是可以程序化的,而不是純粹難以捉摸、無法解釋、只能領會的奇怪生物(人類) 之獨特行為模式。
溝通技巧也是一個有很多層次的技能,不只是一個「有/無」的問題,這個技巧每提升一點,則自己的命運也自然可以改善一點。實際上幾乎沒有事情是完全無須理會他人,可以自己躲在山洞裡,一個人,製作一件超級武器出來,就贏得世界的。

2015年11月15日 星期日

雲計算+大數據 =>+人工智能-消失的技能 | 作者 Benny Lam


在未來10年,你的職業生涯將會有什麼變化?你現在的工作技能還有價值嗎?

著名的求職網站Careercast.com曾作出2014年最瀕危工種的預測
Most Endangered Jobs of 2014 http://www.careercast.com/jobs-rated/most-endangered-jobs-2014
首五位是:  1. 郵遞員,2. 農民,3. 抄表員,4. 新聞記者,5. 訂機票旅行社

除了社會和經濟因素外,導致這些職業瀕危的最重要原因是創新科技的高速發展。由於雲計算的普及,電子郵件和3D打印技術已開始減少郵品承運的需要,所以郵遞員人數將會減少。現在許多公用事業,如氣體供應商和電力公司都計劃實施連接物聯網的智能儀表,因此抄表員也將會減少。

最近BBC有一篇文章報導 "Robo-journalism: How a computer describes a sports match" ( http://www.bbc.com/news/technology-34204052 ) 描述一間新聞機構Associated Press正嘗試運用大數據與人工智能電腦軟件自動生成體育運動的報導文章。雖然現在自動生成的文章還及不上由專業記者所寫的文章,但由於運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能力不斷改進,不久將來自動生成的文章內容可能已和記者所寫的文章沒有分別了。

由於創新科技的高速發展,很多不同類型的工作會改變或消失。以前被科技取代的工作和技能,主要是與體力勞動有關的,例如人力車伕,機樓接線生等。但將來由於大數據與人工智能的高速發展和普及,一般只須要簡單智能的技能將會被電腦取代。舉個例子,替老闆安排日程和約會時間都是很多秘書的日常工作,但新一代常用智能電話的老闆大多數已會用智能助理 (例如 iPhone的Siri或Android的Google Now ) 幫助安排日程。秘書的工作不會就始消失,但秘書所須要的技能就要改變了。

在 1956 年學術界已開始人工智能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的研究, 到了1989 年,商界在商業運作上開始注重運用商業智能 (Business Intelligence) 系統。但到了2011 年,人工/商業智能才開啟了高速發展的引擎。啟動智能應用的引擎主要有兩個因素,第一是建基於互聯網的雲計算,第二是大數據技術的發展和普及。現在很多新開發的商業系統都是運用雲計算的,所以數據的收集和分析都較以往方便和便宜,加上最新的大數據技術大多數是開源甚至免費,很多公司因此願意投資在這方面的商業應用系統。

以前限制智能系統在應用上的效益和普及的主要原因是缺乏足夠的數據作機器學習和昂貴的運算成本。將來由於雲計算和大數據技術的普及,這些限制會消失,我們將會迎接人工智能時代的來臨,更應思考那些技能和工作會被取代而消失。


作者: Benny Lam

林南生 Benny Lam畢業于英國華威大學〈Warwick University〉平行電腦及計算科學取得碩士學位,另在香港取得「物流與供應鏈管理」專業文憑。現為香港電腦學會(HKCS)會員,雲端運算專題組召集人,大數據及商業智慧專題組委員會成員。林南生為香港八達通〈Octopus〉系統早期設計者之一,曾負責不少大形資訊科技系統專案。林南生現為位於香港科學園的華訊站有限公司 (Right Station Ltd.) 的創辨人和總監,從事物流及供應鏈的雲計算和大數據軟件及顧問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