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3日 星期三

斯托克代爾上將與曹操

之前聽過一個比喻,頗有意思,今日林宜輝兄講起,我又借題發揮,在此分享我的看法。
在越戰時,有些美軍士兵被越共俘虜,關進集中營。人自然有些是樂觀的,有些是悲觀的。那麼樂觀與悲觀之間,會不會有生還率的差別呢?如果有,到底是樂觀的人生還率高,還是悲觀的人生還率高呢?
結果出乎意料之外,樂觀的人幾乎無一生還,悲觀的人有較高生還率。
根據故事的說法,原因是樂觀的人常常會告訴自己,過幾個月就能回家了、聖誕後能回家了、感恩節後能回家了,卻一一落空,希望與失望交織,最終失去生存意志。悲觀的人則只告訴自己最終能回家,捱下去吧,故有意志堅定者最後能夠生還。
這裡有很多地方可以更細緻的理解的,例如告訴自己最終能回去的,可能都算是樂觀的(務實樂觀?),大概會有更悲觀的人,覺得自己一定客死異鄉之類。真正悲觀那些人的生還率又怎樣呢,故事沒有探討。總的來說,關於管理自己的意志,這故事最少提醒了大家,不要over commit 自己。
不過另一方面,又有《望梅止渴》等自我實現預期的士氣管理故事。話說曹操攻打宛城的途中,天氣嚴熱,找不到水源,全軍十分口渴,士氣低落。曹操靈機一觸,走上高遠遙望,告訴士兵前面有梅林,有很多梅子可供解渴,結果士氣大振,行軍加速,成功去到前面老遠的水源處。
企業家需要相當堅強的意志和智慧,自己不能在希望與失望交織下失去意志,但同時需要懂得勾勒努力的前景。很多事情是需要大家齊心協力去衝才有的,例如業績,實際上在未行動前,又怎知道前面有多少訂單和客戶等着大家呢?但很多時只要大家都懷着信心和熱誠,相信只要努力就有成果,最後還是會自我實現了預期的。因為在大家都不知道前面是怎樣的時候,對手在遲疑而自己在奮進,誰勝誰敗已經可以預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